索 引 号: | 012989098/2022-74720 | 主题分类: | 其他 |
组配分类: | 公示公告 | 体裁分类: | 通知 |
发布机构: | 建邺区民政局 | 生成日期: | 2022-08-02 |
生效日期: | 废止日期: | ||
信息名称: | 关于公布《南京市建邺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》的通知 | ||
文 号: | 关 键 词: | ;莫愁湖;长江;建业;新河;建邺区;南京;江心洲;朱元璋;南京市 | |
内容概览: | |||
在线链接地址: | |||
文件下载: | |||
关于公布《南京市建邺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》的通知
各街道办事处、区各有关单位:
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民政厅、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、江苏省交通运输厅、江苏省水利厅、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、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六部门《关于印发<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办法(试行)的通知>》(苏民区〔2021〕24号)精神,经街道办事处申报,区地名委办公室初步汇总、整理,并会同区建设局、水务局、文旅局、地志办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评审专家小组,遴选了建邺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计十三条,经公示无异议,现予以公布。
附件:南京市建邺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
南京市建邺区地名委员会
2022年8月1日
南京市建邺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
1.“建邺”(Jiànyè),古政区名。邺者,邺城,河南古地名,系司马氏发迹地,建邺之名,寓不忘故土之意。
东汉建安十六年(211年),拥据江东六郡的孙权自京口(今江苏镇江市)迁治秣陵(今江苏南京市),次年改秣陵县为建业县,取建功立业之意。黄龙元年(229年)四月,孙权称帝于武昌(今湖北鄂州市),时三吴之地有童谣云“宁饮建业水,不食武昌鱼。宁还建业死,不止武昌居”,秋九月孙权遂徙都建业,并就此奠定孙吴一代以建业为中心、割据江东之局势。
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,司马氏灭吴,罢废建业之名,改称秣陵。后因当地存有对抗情绪以及使用习惯,或明或暗仍称建业,遂于三年分淮水(今秦淮河)南为秣陵,北为建业,但易“建业”为“建邺”。建邺之名由此始。
“建业”改为“建邺”,音同字异,而尤要者意义迥别。对于司马氏西晋政权言,“建业”具有明显之僭越色彩,而“建邺”只是表示城邑。
史学家常以吴都建业作为南京城市史之真正开端,其后东晋南朝建康城、南唐江宁城、明代南京城,皆在吴都建业基础上发展与变迁;至于今日,南京市开创着新的历史,而建邺区拓展到河西新城,于是“建邺(业)”——建功立业,具有了极为美好的象征意义。
2.沙洲(Shāzhōu),古片区名。原指沙洲圩地区,位于南京三山桥以西2公里处。东、南与雨花台区接壤,西临长江(夹江)与江心洲隔江相望,北与鼓楼区毗邻。早在一千多年前,即南北朝前后时期,此处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沙洲滩,由长江流沙淤积而成,后逐渐与岸相连,属平原地区。明永乐年间,始建圩堤,故名沙洲圩。据《上江两县志》记载:“沙洲圩地沃宜稻”。沙洲圩“水八鲜”老南京人家喻户晓。明朱元璋在当时的应天府建都后,天下太平,士兵无仗可打,他将部分士兵安排此地种植水稻,大搞“水八鲜”种植。斗转星移,沧海桑田,现在的沙洲圩已建成国际化的南京河西新城,为南京市建邺区政府所在地。
3.江心洲(JiāngxīnZhōu),古片区名。江心洲系南京城西长江中之洲而得名,由于长江冲刷,带来大量泥沙沉淀淤积,日积月累而形成的。东汉时还只是一个小洲,宋代时扩大呈梅子形,明代称之为梅子洲。
江心洲是长江中仅次于崇明、扬中和八卦洲的第四大岛屿,位于南京西长江东南侧江中,属建邺区,东、南、北三面分别与兴隆、双闸街道及鼓楼区隔江相望,西隔长江主航道与浦口相望,陆地面积14平方公里。据史载,清同治三年(1864年),洲上有人开垦,经过一百多年发展建设,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,江心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洲上原有旗杆洲、寿代洲、永定洲、风林洲、龙门洲五个洲21个自然村。后历经区划为东宏、花园、棋杆、红星、红光、红卫6个行政村,2000年后,又合并为白鹭、洲泰、永定3个行政村。上世纪90年代末期,农业旅游业兴起,建有葡萄乐园、紫光田园、听涛住宅、江边竹楼、金陵凤凰台以及农趣馆、农俗馆、茶艺馆、根雕馆等旅游景点,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。2010年由新加坡和南京市政府合作建设的“生态科技岛”项目落户江心洲,江心洲正在成为科技研发、创意智慧和高端总部集聚的国际化产业园区。
4.江东门(JiāngdōngMén),古地片名。江东门位于南京城西南,水西门外,今泛指建邺区水西门大街西端,江东中路交水西门大街等路一带。“江东”之名,始见于战国时期。公元前333年,楚威王灭越,于今南京置金陵邑和江东郡,郡境涵盖今苏南、上海、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区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无一人还,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,我何面目见之!”。
江东门一带曾是古战场,仅宋代以来,大战有三次。一是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南唐之战。二是明王朝开国奠基之战。三是1927年3月,国共合作的北伐之战,一举攻克南京城,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,定为首都。
明代以来,江东门一直是南京城西南部商业和交通中心。为粮食、木材的主要集散地。明初国力强盛,中外友好交往频繁,特别是郑和七下西洋,使中外经济文化友好往来盛极一时,江东门和邻近的龙江市,时为外商主要停息地和商务活动之所。
1930年,国民党反动派在江东门建“中央军人监狱”,以残酷地折磨和屠杀共产党人、革命志士而臭名昭著。1931年4月29日,敌人曾在其“中央操场”上杀害了一位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同志。恽临刑前视死如归,高唱国际歌,立而不跪。抗日战争期间,日本侵略军在江东门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。江东门是30万南京同胞遭受侵华日军大屠杀十三个遇难地之一。1985年,南京市人民政府筹建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”,选址在江东门。成为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。
南京云锦研究所和中华织绵村坐落在江东门云锦路旁,所传承的我国一千多年来奇特的云锦织绵技艺,2009年9月30日,中国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成功入选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。
5.水西门(Shuǐxīmén),古地片名。水西门坐东向西,面临秦淮河,其规模仅次于通济门和聚宝门(今中华门),为福船型(鱼腹型)内瓮城的主城门。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,原名三山门,原为南唐都城龙光门,宋为龙光西门。唐宋之际,其门南畔即下水关,是著名景区,有赏心亭、折柳亭、白鹭亭、二水亭及太白酒楼等。元改龙光西门为水西门。明洪武十九年重建,改称三山门,门内设瓮城三座,城门四道。清代改称水西门。
水西门为水陆两栖城门,旧时南京城水路进出的主要通道。明清之际,这里是交通枢纽和木材集散地。清代在其南边云台闸南建江南造币厂,运送炼银用的材炭船舶停满水西门外秦淮河上,形成一道风景线。水西门内外两侧形成大市,酒楼客栈比邻而居,尤其是“水西门板鸭”为金陵特产,声名远播。太平天国期间,这里是集市“买卖街”,又是西出天京的要道,在此设“巡查衙”。出水西门向西有一条宽敞平坦的水西门大街直达江东门。路南侧有南湖,该处有全省最早开发的最大居民住宅区;路北侧即是著名的莫愁湖,每年春季在此举办海棠花卉展。
1958年城门拆除。后沿此门城墙遗址修筑一条南北向的虎踞南路,成为城西的一条主要城市干路。
6.上新河(ShàngxīnHé),古地片名。上新河西临长江(夹江),长约9公里。明朝建都“应天府”(今南京),大规模兴建城郭宫阙,急需在南京找一个便于木材集散的场所。上新河地区面对江心洲,绵亘十多公里,势若长堤。洲旁的夹江,水流平缓,便于木材平放和分散,可以随时转运进城。因此,明朝便在这一带开一河道,作为木材进城的水道,取名新河。新河的开凿仍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运输事业的需要,又连开了两条新河。因先开的河在上游,遂称之为上新河。后开的两条河,分别称之为中新河和下新河。中新河与上新河相通,是停泊官船的地方,下新河则是木商贩运木材的地方。新河的开凿,很快使这一地区繁荣起来,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繁荣市镇—上新河镇。此处商贾萃集,成为沿江重镇。明清时代,端阳竟舟,多在这里举行,其时彩旗箫鼓,龙舟画舫,春人幼崽,盛极一时。
7.所街(SuǒJiē),古街巷名。位于建邺区南苑街道境内,位于应天大街以北,集庆门大街以南,东起西城路,西至江东中路。据清《同治上江志》记载,明朝在此设立“典牧所”,“所街”因此得名。明朝建国后,这里辟为军垦屯田处,典牧所就是屯田处的领导机构。“典”,是主管,执掌的意思;“牧”,做官职用。典牧所不光主管屯田,也是主管交通的监督检查机构,“所”有主管水上交通枢纽的意思。
典牧所节制的范围包括赛虹桥、拖板桥、毛公渡,所桥等在内。当时的所街十分兴盛,有店铺、街市、当铺、学校、还有一座尼姑庵。每年端午赛龙舟,十分热闹,多村的龙船,扎彩挂花,集齐在所桥下,这里是比赛起点,终点在上新河。
1999年、2004年建邺区政府两次投资对所街道路工程拓宽改造,新扩建的所街路宽24米,是河西新城又一交通干道。沿街有大中小学,企事业单位,农贸市场,商店和新老住宅等百余家,所街开始了新的繁荣。
8.大胜关(DàshèngGuān),古地片名。位于南京城区西南部,北临长江,背靠三山。板桥河、新林浦两条水道经此流放长江,为水陆交通要道。因地势险要,自古以来为江防要塞。南朝称城港、大成港,港址约在今板桥河中段附近,后因江外筑堤,关址便向江边迁移。是古代南京重要的航运中转港口。
公元1360年,陈友谅率军顺江而下,攻打朱元璋,直逼应天府。因陈部轻敌,两遭惨败,欲向大城港撤退,以逃回武昌。此时,朱元璋命杨璟驻兵于大城港严阵以待,并向陈部发动猛攻。大城港一役,给陈友谅致命打击。朱元璋为庆贺胜利,遂将大城港改名为“大胜港”,后在此设立关口检查过往船只,所立之关称“大胜关”。关何时废弃不详,但大胜关一名却沉淀下来,一直沿袭至今。
“大胜关“又是古代南京有名的风景区,著名的劳劳亭、新亭和新林浦均在此附近。
9.莫愁湖(Mòchóuhú),古胜迹名。位于南京市水西门外秦淮河西侧。莫愁湖原名“横塘”,又因其依傍石头城,故亦称石城湖。南北朝时梁武帝书《河东水之歌》后,莫愁女的优美传说一直源远流长,石城湖也因此改名为莫愁湖。
莫愁湖公园是南京著名古典园林,是融合六朝文化为一体的风景名胜,自宋朝起,莫愁湖就被誉为“江南第一名湖”、“江南第一名胜”。民国时莫愁湖以“莫愁烟雨”列为《金陵四十八景》之首。
莫愁湖形成于唐宋时期,由秦淮河入口泥沙逐渐淤积,慢慢向西北三汊河推移,长江主河道也逐渐向西北推移,致使江东门附近长江中的白鹭洲与岸边相连,原长江与秦淮河交汇处的低洼地留下了许多池塘与湖泊,从而形成莫愁湖。明朝初期,朱元璋建都南京后,在莫愁湖畔筑胜棋楼等十余座,相传朱元璋与徐达弈棋不敌因而赐湖之胜棋楼。清朝乾隆五十八年(1793年),莫愁湖进行大规模整治,沿湖修筑“郁金堂”等楼台十余座;咸丰年间,建筑及花树毁于战火;清朝统治十年(1871年)重建莫愁湖,湖景渐复旧观,历经修缮,莫愁湖内逐渐形成楼轩亭榭、错列有致、堤岸垂柳海棠相间,湖面荷莲飘香之宜人景色。1912年,莫愁湖畔修建粤军阵亡将士墓,孙中山先生亲题墓碑“建国成仁”。民国十八年(1929年),莫愁湖被辟为公园。1953年开始大加修葺,并在郁金堂西重雕莫愁女像。莫愁湖景区内主要景点有莫愁女故居,郁金堂、胜棋楼、抱月楼,粤军阵亡将士墓、海棠专类园等。
10.胜棋楼(ShèngqíIóu),古建筑名。胜棋楼坐落在南京莫愁湖畔,始建于明洪武初年,重修于清同治十年(1871年)。相传这里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大将徐达弈棋的地方。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欢下棋。一次,他和徐达在这儿下棋,结果朱元璋输给了徐达,于是朱元璋就把莫愁湖连同这座小楼都送给了徐达,因此,这座楼被叫作“胜棋楼”。至今"胜棋楼"内还挂有徐达的肖像。胜棋楼是莫愁湖内的主景点,是一座明清风格的历史建筑,楼分两层,青砖小瓦造型庄重,工艺精美,楼内现陈列朱元璋与徐达对弈的棋桌,画像、复制的龙袍和衣冠、古玩玉器及象牙雕刻的明清红木家具数百件,堪称金陵之最。登上此楼可远眺钟山龙盘,石城虎踞,俯瞰湖心亭,湖景全貌,波光云影,尽收眼底,令人心旷神怡。
11.毛公渡(MáogōngDù),古建筑名。毛公渡位于建邺区兴隆街道原向阳村东南400米处,横跨南河。据《金陵特征录》记载:“毛公渡在明朝为典牧所,即麾扇渡,因字形而讹也”。也有说古时毛姓老人在此摆渡,故名。
据传当年西晋地方政权,曾在这里平定了一次战乱。抗战时期,民国政府为阻日军入侵,将桥炸毁,仅存桥墩。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维修,现桥长60.5米,宽26米,东西走向,三孔,限重8吨,桥下通航能力约为30吨。
12.赛虹桥(Sàihóngqiáo),古建筑名。又名赛工桥、赛公桥,位于南京水西门外,南京城墙西南角外秦淮河拐弯处的支流南河上,长虹南路跨南河处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。相传,这座桥是江南富商沈万三的儿媳出资建造的。原为三拱大石桥,桥宽50余米,分水桥墩长60多米,拱矢高8.95米,至今尚能负载8吨。其宽度在南京古桥史上罕见。此处曾是南京古代著名的木建材市场。
“赛虹桥”名出自《阿房宫赋》中的诗句:“长桥卧波,未云何龙?复道行空,不霁何虹”之意。2004年,赛虹桥地区建了多层多向立体高架桥,置身桥下,仰望头顶四通八达的高架桥,吟咏唐杜牧《阿房宫赋》,顿感这才是真正赛过天宇彩虹的“赛虹桥”!
13.棋杆村(Qígǎncūn),古片区名。自然村,位于建邺区江心洲街道中部。江心洲在历史上作为军事要塞,天王洪秀全曾令副帅陈玉成在此布设水军驻扎,在洲头设江防炮台,在洲尾造了望台。在洲中设立军事指挥部,竖起20米多高的旗杆,杏黄色的“陈”字帅旗迎风飘扬。整个岛犹如一艘航空母舰泊于江中,辽阔江面,百舸千帆,恰似利箭待发。后人把曾经竖旗杆的地方称为旗杆村,又棋与旗谐音,洲人误写,旗杆村成了棋杆村。
《南京地名大全》记载棋杆上、棋杆下、棋杆中为三个自然村。棋杆上位于江心洲街道白鹭村,1949年为江心洲首个自然村,与棋杆中、棋杆下两自然村排序相望,故名。棋杆下位于江心洲街道永定村,1949年此地在棋杆中自然村之后,故名。棋杆中位于江心洲街道白鹭村,1949年此地在棋杆洲中部,处棋杆上、棋杆下两自然村之间,故名。曾名中棚。棋杆村,1958年以此处棋杆三个自然村全境改称棋杆大队,1983年改村,2001年3月与红星村合并称永定村。棋杆村境内有渡口,清末建渡,名为套渡口。1958年后因在棋杆村境而称今名,为江心洲连接棉花堤的重要渡口。2015年此地拆迁,棋杆村不复存在,棋杆渡口目前仍在,但已停运。
— 1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