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邺有“八仙” |
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
聊起南京建邺的烟火记忆,那就绕不开一片藏着“江南味”的土地——建邺沙洲圩。这里孕育着让老南京人念念不忘的“水八仙”。它们深深扎根在建邺水土里,陪伴了南京人一代又一代。 那究竟什么是“水八仙”呢?其实这“八仙”指的是“三荤”加“五素”。“三荤”是鱼、虾、螺。“五素”则是花香藕、红鲜菱、鸡头果、茭白和茭儿菜。 由于自然选择和引进品种的替代,“水八鲜”现在经常单指蔬菜类,在五素的菜肴基础上,增加了水芹、茨菇和荸荠等品种。 “水八仙”的来源,还得从明朝说起。1368年,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,在位31年间推行“高筑墙、广积粮”的政策。为了落实“广积粮”,一部分士兵被派到沙洲圩开展农业生产。沙洲圩本就是水网密布之地,除了种粮食,人们还大规模种植、养殖“水八仙”供应京城,尤其是那“九孔十三丝”的藕,在当时格外受欢迎。这样的传统,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。 更特别的是,“水八仙”的名号,也是在建邺的商业场景里定型的。过去,为了满足南京城对新鲜“水八仙”的需求,建邺当地商人专门挂起“八仙”行的招牌,专门经营这些产自沙洲圩的本土物产。久而久之,“建邺沙洲圩水八仙”的说法深入人心,成了独属于这片土地的标签。 后来,沙洲圩“水八仙”不仅在南京流传,还名扬海外。有外国朋友专门来江苏调查红鲜菱的产地和特征,身在外地的老南京人逢年过节也会惦念这口家乡味。这水灵、水嫩、雅致又清淡的味道,正是建邺特有的滋味,更是一代代南京人抹不去的味觉乡愁。
信息来源:建邺区人民政府
|